為什么現(xiàn)在的鐵觀音很少有傳說中的“紅邊”了?
茶友網(wǎng)首頁 個人中心
下載APP 下載APP
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一頭大象-普洱茶

為什么現(xiàn)在的鐵觀音很少有傳說中的“紅邊”了?

01

我的茶客中,有幾個點名不愛喝鐵觀音,原因是覺得它有點兒不倫不類。

香,沒單叢香。

韻,沒普洱韻。

味,沒綠茶鮮。

而且,張口就來專業(yè)名詞:說好的“綠葉鑲紅邊”,也只見碎葉不見紅邊。

特別是很多年長者,幾乎是痛心疾首地控訴現(xiàn)在的鐵觀音沒有當年的好,不但亂添加一些東西,而且還偷工減料連搖青都沒做好紅邊都不給鑲!

呃……每種茶葉都有其自身有別于其他的特點。

關于色香味,因人而異,各有所好,這個我不做評說;有沒有添加這個也憑茶商良心和自己的鑒別能力。

加感冒藥的涼茶,和加糖的茶葉

但是,紅邊這個問題,我很想替茶農(nóng)說上幾句。

02

沒錯,傳統(tǒng)的鐵觀音以“綠葉鑲紅邊,七泡有余香”為特點。

但,那已是十幾年前的傳統(tǒng)工藝了。

很多行業(yè)很多工藝都會不斷改進,制茶工藝也有一個新舊更迭的過程。

在工人日積月累的技術工藝里,他們總結經(jīng)驗,改進工藝,以得到更好的品質和收獲。

那么,鐵觀音制茶師傅們改進了什么呢?

首先,傳統(tǒng)工藝里,鐵觀音從鮮葉到成品需要幾個工序:采青、曬青、涼青、做青、炒青、揉捻、初培、復培、復包揉、文火慢烤、揀簸等。

其中最重要的工序做青又分為幾個步驟:涼青—搖青—攤青—搖青—攤青—搖青—攤青。

這些步驟,追溯到最初大概是在清雍正三年至十三年(1725-1735年)創(chuàng)制發(fā)明的,如果把這個定意為傳統(tǒng),那它至今已近三百年的時間了。

三百年,還有什么不能變的?茶樹,種植茶樹的土壤,水源,氣候;制茶的人和工具,喝茶的人和品味,等等。

如果要原封不動地保留,何其難啊!

再者,傳統(tǒng)的就一定是好的嗎?

并不。

03

那么,我們來說說,為什么傳統(tǒng)鐵觀音里的紅邊沒有了?

因為后人在制作鐵觀音的工序里,多加了一道工序——去紅邊。

紅邊,是搖青使葉子邊緣經(jīng)過摩擦,葉緣細胞受損,再經(jīng)過放置,在一定的溫度、濕度條件下伴隨著葉子水分逐漸喪失,葉中多酚類在酶的作用下緩慢地氧化并引起了一系列化學變化,從而形成烏龍茶的特有品質。

去紅邊,就是通過大力摔打的過程,把茶葉邊沿的紅邊都摔碎,經(jīng)過篩網(wǎng)的過濾,這樣紅邊就被分離出來。

因為紅邊會增加茶湯的苦澀度,這也是紅邊被剔除的一大原因。

紅邊鐵觀音在泡茶后,茶湯會顯得偏紅,不如去紅邊的鐵觀音茶湯清澈明亮,也稱清湯綠水,葉底顏色也更加勻稱,茶湯的口感也更加甘醇。

起初,因為條件限制,茶農(nóng)們還是用布將做青好的茶葉包成一團,完全依靠人工臂力使勁且迅速地摔打以去紅邊。

后來又有人發(fā)揮聰明才智發(fā)明了去紅邊摔打機。

04

去紅邊,不但增加了茶葉工序增加了時間成本,還增加了更多人力物力成本。

但是,去紅邊后,也有一個致命缺點——經(jīng)過重力摔打,茶葉葉片可能會被摔碎,不能保持完整。

但是,為了提升更好的口感,制茶師傅還是選擇性地犧牲了外觀,而保留了更費時費力的工藝。

茶葉工藝也是一個日漸精益,除舊換新,優(yōu)劣淘汰的過程。

你看,勞動人民如此勤勞智慧。他們不但沒有偷工減料,還精進創(chuàng)新,發(fā)現(xiàn)有更好的方法修正之前的工藝,最終將其取代并發(fā)揚光大。

這怎么會不好呢?

為什么傳統(tǒng)的工藝會被淘汰?這是大多數(shù)消費者共同選擇的結果。

而市場,只替買單的大多數(shù)人服務。

來源:白話茶事,信息貴在分享,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。